骑行“千里”:一家广州企业的“品牌出海”之路
俯身冲刺、陡坡直坠、弯道急转,路间飞跃……车手们精准操控战车,在腾空瞬间调整重心,每一瞬间的山地疾驰都在考验他们的本能反应与控车艺术。
日前,UCI(国际自行车联盟)山地世界杯在巴西拉开帷幕,作为世界上竞技水平最高、最受关注的山地赛事,全球知名自行车品牌的山地车都会在这项赛事中亮相。来自广州花都的TRINX FACTORY TEAM(千里达工厂队)已连续三年参赛,多位车手实现了个人最佳名次的历史性突破。
而在前不久的意大利自行车杯巡回赛中,车队更是展现出了强大的整体实力,一举斩获三件象征最高荣誉的领骑衫,以王者之姿取得不俗战绩。车手乔吉娅·佩利佐蒂延续不败神话,再度揽下冠军,她表示:“这是车队实力的象征,也是车手拼搏精神的见证,我对骑行新赛车很满意,它表现非常好。”
千里达工厂车队在国际赛场上的强势表现,屡屡证明了自身在山地车赛领域的实力和地位,也用“战绩赫赫”的自行车骑出了一条“品牌出海”之路。
“搞点订单,先谋生存”
走进千里达生产车间内,数十条自行车整车组装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运行。最近一段时间,自行车销售持续畅旺,工人们忙着给组装好的自行车进行下线质量检测。随后,一批230辆、货值约18.3万元的自行车将启程发往马来西亚。
“今年以来,我们企业的自行车订单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国内及海外订单供不应求,部分车型订单已经排到7月,生产车间一直是满负荷运作状态。”千里达董事叶平表示。
目前,千里达年销售自行车超180万辆(含CKD),外贸额近6.5亿元。但回头来看,千里达的海外“骑行”之路,多少有些无奈和被动。
千里达集团的前身——广州市三环五金厂于1990年成立,当时主要为广州五羊自行车提供山地车货架等配件产品,直到1999年,千里达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才开始涉足整车生产。
“当时国内生意不好做,我们便考虑走向海外,寻找更多发展机会。刚好2001年广州同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堡结为姐妹友好城市,市政府就带上我们去参加当地的轻工业展览,在那里就认识了后来在俄罗斯的合作伙伴。”千里达实业集团董事长梁建雄回忆道,抱着“搞点订单,先谋生存”试试看的心态,千里达在2002年同俄罗斯STEFYVELO合作成立整车组装厂。
做生意,本质上是一个信任兑现的过程,海外市场亦是如此。“这就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心态,展示自己的诚意,把合作伙伴积极善良的一面激发更多出来,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梁建雄谈道。
诚意的最佳表现,就是“多做,少拿”。“毕竟别人把自己的市场都让出来跟你合作,已经是诚意满满,你也需要拿出足够的诚意,让对方也能拿到更多的利益,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才能长久。”梁建雄说。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拓展,千里达已成长为一家集自行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集团企业,在菲律宾、印度和巴西等国建立合资公司和组装工厂,涉及车架制造与涂装、整车生产与销售、品牌运营等业务,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全球化市场布局,产品畅销俄罗斯、东南亚、北美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国际化的加持下,企业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赛道。“企业刚开始做整车时,主要是贴牌代加工(OEM),对品牌经营还没有什么概念,通过与海外合作伙伴的沟通交流才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就是要成为‘运动休闲的首选自行车’。”梁建雄说。
技术创新,建立车队
在国外做生意毕竟不同于国内,不同阶段总会有不同的挑战。在梁建雄看来,走出去大致可分三个阶段:首先是求订单、谋生存;其次是找合作伙伴,提供产能;最后是品牌输出和文化输出。
“因为有了海外市场的布局,无论大环境如何变化,企业都能获得大量稳定的订单。现在我们的产品在很多国家都是当地第一自行车品牌,这对持续输出品牌和骑行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撑。”梁建雄说。
输出的关键前提则是创新,这也是千里达的企业价值观。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国际化的全球领先的自行车企业。”梁建雄认为,要想做到这一点,全球布局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持续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工艺水平、技术水平,用实力赢得尊重、创造价值。
如今,千里达拥有100多位专业研发人员,全面掌握碳纤维、铝合金车架及前叉生产的全套工艺链,并率先在国内应用机器人焊接技术,实现车架焊接的自动化与高精度生产,拥有世界先进的整车组装正装流水线,年产能达220万辆整车。
“我们早在2016年便建成了国家级自行车检测中心,是国内仅有的三个拥有国际CNAS认证检测中心的自行车工厂之一。”梁建雄介绍,企业还与欧洲自行车设计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协作完成自行车车架和重要零部件的研发和设计。
不仅如此,千里达在高端领域持续突破,如推出竞赛级碳纤维山地车,因轻量化与高性能成为行业焦点,并应用于国际赛事。电助力自行车搭载力矩传感器和CAN总线技术,实现智能化动力辅助,满足多样化骑行需求。
为突破国际市场竞争壁垒输出企业品牌,千里达于2019年成立UCI认证的工厂车队,成为当时中国大陆首个且唯一由整车品牌赞助的UCI山地车职业车队。车队成立后,企业可直接将产品投入国际赛场,收集职业车手反馈以优化设计,并通过顶级赛事展示技术实力,提升全球市场的认可度。
自成立以来,车队先后在安达卢西亚自行车赛、意大利冠军杯赛、环意赛、XC世锦赛等多项国际顶级山地赛事中取得骄人战绩。其间,车队车手还驾乘战车征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
成绩的背后,是千里达建立起“技术研发—赛道验证—市场转化”的出海闭环,将赛事数据反馈至产品迭代,再以高性价比车型吸引消费者,实现竞技品牌与商业价值的双重突破。
人才培养,抱团作战
近年来,随着自行车行业蓬勃发展,中国已是全球第一的自行车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在高端运动自行车领域,欧美品牌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天时之外,企业的成长壮大,也离不开当地的滋养。作为广州北部增长极的主阵地,花都区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交通便利、物流发达,能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这里还靠近港澳地区,便于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拓展海外业务。
数据显示,广州是国内自行车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共有制造企业43家,基本形成了供应链完备的生产体系,覆盖了研发、产品设计、零配件生产、整车生产、检验检测、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并逐渐向自行车赛事、自行车旅游等产业后市场延伸。花都区规模以上的自行车电动车生产制造企业有10家,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在此基础上,花都区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花都海关安排关企联络员对接企业生产计划,定向推送主要出口市场的自行车准入标准,让我们在技术方面不再屡屡‘碰壁’,少走了许多‘弯路’。今年以来,自行车出口货值已超1200万美元。”叶平表示。
从企业发展规律来看,很多公司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成绩,是因为有好的战略,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好战略落地实施的人才团队。
“这些年企业赞助外国车手骑中国车拿到好成绩,证明我们的车子并不差,也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梁建雄也清醒认识到,企业虽然掌握了当今世界上主要的自行车生产工艺技术,但仍有很多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环节,比如人才的培养。
用梁建雄的话来说:“以前更多地是在经营业务,现在则主要是经营‘人心’。”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寻找拥有相同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国内外合作伙伴,保持长久互利合作;另一方面,选拔一些优秀国内选手加入工厂车队,去参加国际顶级赛事。
作为中国自行车协会副会长单位和广东省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单位,千里达一直在发挥协会作用,推动国产自行车行业抱团作战,与高端赛场和终端市场保持密切关联,向高端化、专业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扩大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
这也与企业品牌出海之路的使命目标一致:让大众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骑行乐趣。
采写:南方+记者 周甫琦
视频:甄海涛